

《唐雅兰的再一次起跑》后续报道
9月1日,唐雅兰的心终于暂时放下了。上午不到8点,位于龙浦路6号的黄岩三友学校里,学生、家长、老师来来往往,让这个此前一直作为公司仓库的静谧之地忙碌喧闹起来。
截至当天,黄岩三友学校新校区共招生近700名,除了一年级两个班招收约60名新生,其余大部分学生都是老校区的学生。
早前,因为校舍场地的租赁合同到期以及其他原因,原在直下街20号的三友学校被要求停止招生,老校区的900多名学生被要求分流到其他民工子弟学校。找临时办学场所、装修、安抚老师、慰问家长、寻找新生源,从6月29日发放期末成绩单到9月1日新学期开学,唐雅兰的这个暑假过得异常艰辛。但好在,她之前最担心的“学生不够”,眼下已经不再是困扰她的问题。
阳光下,面朝崭新的学校,唐雅兰一扫之前的阴霾,笑容明媚,“我又重新迈出了第一步。”她说。
校舍
从确定将临时办学场所搬到龙浦路6号的白鸽公司开始,一个多月里,唐雅兰几乎天天呆在这里。6亩左右大小的仓库场地原本堆放着公司的许多货物与设备,7月中旬,工人们开始清理。仓库外的空地堆满了钢材、砖头、水泥和废弃物,走两步都得注意脚下有没有障碍物,而将被用作教室的厂房更是窗门残破,无所盖障。
那个午后,唐雅兰站在一片杂乱中,一脸阴郁。能不能让学生们如期坐进新教室?又有多少学生愿意来新校区读书?在确定要将三友学校办下去之后,这些是她想过无数次的问题,除了赶工,她给不出任何答案。
清理工作足足进行了20多天,转眼,已是8月初,工人们开始把仓库场地装修成教室,唐雅兰依旧忙碌。
早上6点半,陈玲芳拿着早餐、赶到龙浦路6号,唐雅兰已经站在初具雏形的教室里,叮嘱工人将墙面粉刷得均匀些。“你去吃早饭吧。”陈玲芳说。唐雅兰接过递来的东西,边说边往外走,“师傅,再赶赶,今天最好能把这几个教室弄完。”
2008年,唐雅兰接手三友学校时,陈玲芳就一直跟着她。几年后,陈被提拔为副校长。两个多月前,两人一起经历了学生被分流的事,“感情更深了,我觉得她不容易。”陈玲芳很瘦,双颊凹陷,说话时能清楚地看见颧骨的滚动,为三友学校,她付出的感情不比唐少。
8月25日,是唐雅兰定下的老生报名的日子,从上午8点多开始,家长和学生三三两两地进来,几乎不曾间断。此时,学校校舍外的场地已被清理得干净敞亮,教室已装好门窗,墙壁雪白,书桌、黑板也都安放到位。“唐校长,我刚转了一圈,学校弄得差不多了。”一位家长汗涔涔的,领着羞怯的孩子大步走到报名处。唐雅兰一笑,“差不多了,还要赶工的。”
赶,几乎是暑假里她说得最多的一个字。直到8月31日晚上10点,三友学校依旧在赶着“最后的收拾”,“把垃圾都打扫了,桌子椅子都擦干净,要领的新教材都搬到教室里。我们要让家长和学生们看见干净整洁的教室。”唐雅兰说。
生源
三友学校新校区的招生工作,8月19日就开始了。那天,唐雅兰怯怯的,把一块写着“三友学校报名处”的牌子摆在房间外面,然后坐到三张课桌摆成的一排后面,焦灼地等待。但直到天黑,只有三四个家长进来。
夜色渐沉,唐雅兰直起僵硬的身子站到门边,老校区的无数场景在她脑子里呼啸而过,“心里凉凉的”,但她只是静静站着,没有说一句话,“那时候我想,这次可能真的不行了。”
因为没底,陈玲芳的心里也是一片失落。拍了拍唐的肩膀,她却想不到宽慰的话,只说:“我再通过校讯通联系联系家长。”那时,两人都没想到,仅仅一周之后,事情便出现了转机。
8月24日,唐雅兰还对陈玲芳说:“能招到200个学生我就满意了。”她没想到,这个目标,转天就达成了。
张辉是上午十点多赶到龙浦路6号的,走进报名处,他抹了把汗、从裤兜里掏出一叠钱,“唐校长,我来给张昊和张欣(均为化名)报名!”“几年级几班的?”“一个六(一)班,一个四(二)班。”安徽人张辉有一儿一女,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在三友学校就读的,“唐校长看着我们孩子成长起来的。”
6月底,三友学校老校区的学生被分流后,张辉接到了好几通其他学校的来电。“他们问,有没有考虑让孩子去他们那里?我说,行,那我就考虑考虑。”但张辉没有考虑,只是用这种委婉的方式拒绝,“根本不用考虑,唐校长在家长群里写‘三友我一定会办下去’,她是个有信念的人,她说会办就肯定办,我不着急。”
新生
9月1日,三友学校新校区共有学生近700人,其中90%以上为老校区的学生。上午8点,陈玲芳在报名处接待着家长,唐雅兰穿梭在家长和学生中间,半粗的高跟鞋鞋跟在水泥地上敲出有力的声音。
“唐校长,四(二)班在哪里?”“唐校长,食堂在哪里?”“唐校长,校车怎么安排的?”“唐校长,三(一)班的班主任老师怎么换了?”“唐校长,李老师现在带哪个班去了?”“唐校长,我老公在外地,钱还没打过来,今天先给我孩子报名,过两天交学费行不行?”
唐雅兰不停地说话、喝水,嘴巴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。她觉得自己跟三友学校的新校区一样,以崭新的姿态被重新开启。
尽管班级减少到15个,但这一切,仍然“比想象的好太多了。”唐雅兰坐过山车般的心情,终于平复,“我们的学生又坐到我们的教室里了。”
刘长田的想法也是这样。为了让孩子坐到教室里按时上课,这个来自安徽、此前一直靠收废品为生的父亲,毫不吝啬地贡献出买来不久的小货车,帮助唐雅兰在新老校区之间拉送货物和设备。“两天来搬一次,有时候拉到很晚,回到家刘小云(化名)都睡觉了。”他憨憨一笑,“孩子在三友从一年级读到现在的六年级,老师、同学,她都舍不得,有感情。”也是因为这份人之常情,尽管租住的地方距离龙浦路6号有7公里,刘小云仍毫不迟疑地让爸爸“早来报名”。
事实上,除了刘长田,趁着闲暇赶来帮忙的还有10多位学生家长,他们或是电工,或是水管工,或是搬运工,或是家政从业者。唐雅兰认为,他们和自己没有分别,“都是为了孩子们能按时地坐在新教室里读书。我很感谢他们。”
如今,对唐雅兰来说,直下街20号“只剩下回忆了”。当三友学校的新校区一点点被改建起来,再到9月1日,学生与家长的熙熙攘攘,这些画面重叠在一起,让唐雅兰“感受到新的希望”。
而未来,“我要做得更好,不辜负家长们的期望。”这是一位办学12年的民工子弟学校校长的承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