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時,陸龜蒙、皮日休作《讀陰符經詩》,讚譽陰符經「備識天地意,獻詞犯乾坤」「口含造化斧,鑿破機關門」「不測似陰陽,難名若神鬼。得以升高天,失之沉厚地」。
宋元開始,道教視《陰符經》為道士必讀之經,常與《道德經》並稱。
張伯端作《悟真篇》,就說「陰符寶字逾三百,道德靈文滿五千。今古上仙無限數,盡從此處達真詮」,並引《陰符經》盜機之理解說內丹,如「先且觀天明五賊,次須察地以安民。民安國富方求戰,戰罷方能見聖君...三才相盜食其時,此是神仙道德機。萬化既安諸慮息,百骸俱理證無為」。
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說自己:「理透《陰符》三百字,搜通《道德》五千言」[12],其弟子馬丹陽亦說:「學道人不須廣看經書……若河上公注《道德經》、金陵子注《陰符經》,二者時看亦不妨」[13]。丘長春的高足尹志平認為:「道人雖未能廣學,《陰符》、《道德》、《清靜》三經,又豈可不學」[14]。
當時儒士亦對《陰符經》有所稱道,認為《陰符經》窺天道,有至理。程頤說:「《老子》言甚雜,如《陰符經》卻不雜,然皆窺測天道之未盡者也」[15],元代大儒劉因教其弟子讀《陰符經》,他說:「史既治,則讀諸子者,莊、列、 陰符四書者,皆出一律,雖云道家者流,其間有至理存」[16]。
但也有儒士對《陰符經》多所批評。黃庭堅評《陰符經》詭譎不經。黄震則批《陰符經》四處掇拾,而無所定見,他說:「後世有偽為道書者,曰《常清靜經》;有偽為佛書者,曰《般若經》;千變萬化,皆不出反常一語,初非異事,乃雷同語耳。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,言修煉而不明其所以修煉,所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。蓋異端之士,掇拾異說,而本無所定見者,豈此其所以為陰符歟?」[17]。
明代哲學家呂坤說《陰符經》「洞造化精微,極天人蘊奧,契性命歸指。帝王得之以御世,老氏得之以養身,兵家得之以制勝,術數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,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,低昂時變。是書也,譬江河之水,惟人所挹。其挹也,惟人所用」,指《陰符經》有如江河之水,各家皆能用之[18]。